图为考场外一个考生的爸爸在给走出考场的孩子穿衣服。
为期3天的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寒假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考级日前开始。对于相当一部分孩子而言,学习乐器成了文化学习之外又一个负担;而家长们也花了钱、付出了时间。
NO.3 被冷落多年的民乐考级人数首次与西乐持平
自20世纪90年代开办乐器考级以来,省音乐家协会内部的统计资料最能清晰反映民乐的“走红趋势”:2000年之前,几乎都是来考钢琴、小提琴的,考二胡、古筝这些民乐的几乎是零头。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青少年学古筝的有7多万人,学二胡的有6多万人,学扬琴的有5多万人,学笛子的也有4多万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民乐考级的孩子在今年翻上好几番?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潮,加之学生心态日趋平和,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这些都是诱发民乐热的重要原因。
NO.4 民乐考级的六大好处
一、检测成绩: 基础阶段训练 ,方能循序渐进;二、观摩交流: 观摩同学演奏,发现别人长短;三、聆听教诲: 倾听专家点评,了解问题深度;四、难得良机: 长期闭门练琴,容易乏味懒散;五、积累经验: 经历考级场面,丰富舞台经验;六、人生纪念: 捧起考级证书 ,往事历历目前。
NO.5 音乐考级到底为了什么?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考级,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孩子将来升学多一块“敲门砖”, 但对于许多因为要考级而不得不天天弹奏乐器的孩子来说,音乐成了一种负担。专家指示考级只是辅助业余音乐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对学习进度和教学质量的评估。考级如果变成了应试教育,那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NO.6 器乐考级之忧
■丁芷诺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在中国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各家各户普遍鼓励孩子学习一门乐器是社会的需求。有人说是考级推动了中国业余学琴。考级本应是使业余音乐学习更规范的手段之一,但现在恰恰是考级把中国业余学琴引入了歧途。孩子如果学音乐却不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NO.7 艺术考级升学敲门砖 学艺路咋说断就断
近年来,很多家长急功近利,把获奖、成名、择校资本作为孩子学习艺术、考级的主要目的,使考级成为一种非理性的选择。为正确体现艺术学习、考级的育人导向,2007年6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再次声明“各类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升学、奖励的依据”。
NO.8 一半孩子学乐器为考级 学乐器别带上功利色彩
中新浙江网9月18日电 学乐器不应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对考级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小孩子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自己也确实感兴趣,考级无可厚非,这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肯定。但如果小孩子本身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家长千万不要硬逼,并和其他孩子比较,这样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本报记者应芳娟
NO.9 艺术考级——变了味的素质教育
文化部2002年5月17日发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考级工作进行了政策规范。2004年7月,修订后重新颁布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要维护考生利益,促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规范化。 (来源:北京晚报)
NO.10 超9成孩子都有特长 艺术考级低龄化引人担忧

新华网天津频道8月24日电 日前记者在天津市和平区一所小学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超九成孩子都有“特长”,速成“神童”弊大于利,专家指出儿童学艺存在三大误区,误区一:学艺越早越好误区二:技术越高越好误区三:才艺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