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古筝学习观点说
NO.1全国学古筝者逾百万 别让音乐成为孩子的负担
18日下午,在“中国古筝艺术第六次学术交流会”新闻发布会上,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对送孩子学古筝的家长提出忠告,千万不要让学习艺术成为孩子幼年成长的一个负担。
徐沛东说,在中国传统的乐器里,古筝是他很钟爱的,每一次的点、按、吟、颤,都是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徐沛东介绍,当今古筝的普及如雨后春笋,连绵不绝。1986年首届古筝艺术交流会,全国习筝者不过千余名,如今已有100多万,上至耄耋老者,下至稚童幼儿,那些或刚劲或稚嫩的手指间,弹拨起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华美乐章。而且,古筝艺术还有一股向上的冲劲,健康、活泼、蓬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良好体系。
为什么“古筝热”会蔓延全国?徐沛东说,从1000多人到100多万,说明现在家长对美育都非常重视,而且古筝作为美育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乐器,除了摆在家里很好看,学习起来也很方便。但学习古筝真正成为演奏家的、艺术家的寥寥无几。让孩子通过这种乐器的学习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万万不可太望子成龙,艺术到一定程度是需要天分的。
NO.2谈古筝艺术教学中的“传业、授道、解惑”
古筝艺术在最近几十年发展迅速,从古筝乐曲的创作和传奏,专业到业余研习古筝的人数,各类级别的古筝艺术培训中心的成立和运作,古筝制作业的研发与猛进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得出古筝业发展蔚为大观的状貌。在古筝艺术发展前景看好的同时,难免也有些忧患。比如在各大城市成立起来的各类级别的培训中心,它们应社会的需求冒出,势如雨后春笋。这些机构中任课教师水平高低不一、教学方法的优劣差异、培训费用的参差混乱,等等各方面,造就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文化性”服务市场。这其中还包括教师自己以个人名义带学生,种种因素考评起来,其中混乱可想而知。本文从古筝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师传业、授道与解惑等不同层面,来探讨常规的古筝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传输哪些艺术信息,又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传播这些相关的艺术信息,以帮助教师掌握一种更好的教学法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