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设学会大奖 推动民乐普及 交流学习检阅 ——比赛组委会答记者问 解读第四届青少年民乐团队北京邀请赛
|
(记者 兰子)今年八月份,学会将举办第四届青少年民乐团队北京邀请赛,不少关心比赛的单位和组织打来电话询问有关今年比赛的事宜,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比赛组委会负责同志,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作出回答,现刊登如下: 问:请您简要谈一下历届比赛情况好吗? 答: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民乐团队北京邀请赛经文化部艺术司批准已经举行过三届了。第一届于2001年8月举行,共有49支中小学民乐团队参赛,总人数达到2000余人。这是首次较大规模的非职业民乐团队的比赛,有报导说“各参赛团队演奏水平之高,令人无比兴奋”!经专家评委评审,评选出阳光奖、月光奖和星光奖若干。 第二届比赛原定于2003年8月举行,因“非典”推迟至11月进行,本届比赛从中、小学扩大到大学,并增加了“综合组”(青年宫、少年宫、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乐队等)组别,这次比赛共有48支团队参加,大赛增设了优秀作品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挥奖等奖项,在当年北京遭遇“非典”的特殊情况下,能有这么多团队参加比赛,说明了这项赛事符合客观需要,所以才有众多民乐团队热情参加比赛。 第三届比赛于2005年8月举行,这次比赛继续得到全国各省市和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青少年民乐团队的重视和热烈响应(其中绝大多数团队是北京的),经初评,有34支团队1800余人参加了最后的决赛和展演。 问:前三届比赛的效果、意义如何? 答:前三届比赛均反响强烈,许多团队纷纷表示,参加比赛是交流、学习的最好机会,今后会更好地训练,希望比赛定期举行。正如朴东生会长在第一届大赛开幕词中所预期的:“大赛的意义十分深远,无论是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情操,或是给予他们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或是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或是增进他们音乐文化的素养,或是开启他们的智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一件实事和好事。为此,我认为这次活动的后续效应和潜在影响比活动本身的意义还要重大。” 学会举办大赛的宗旨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用民族管弦乐艺术抚育、滋润孩子们的心灵,随着近年来青少年学习民乐的人数的增多,学习民乐热情的增高,如何在每个个体学习民乐演奏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合奏的水平和技艺,进一步培养、增强民乐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比赛达到交流、展演、互相学习的目的,这是举行比赛的意义所在。 问:今年大赛同以往三届有什么不同? 答:今年的大赛主要比赛项目同前几届是一样的,分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和综合组(主要是指除学校组以外的各种群众组织--即青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等等单位),每组又分小型乐队(15--25人)、中型乐队(26--39人)、大型乐队(40人以上)。各组仍然像前几届一样评出阳光奖、月光奖、星光奖。 不同的是,今年学会新增设了一项学会奖,它规定必须是60人以上的大型乐队,不分组别,而且除了演奏自选曲目外,必须演奏作曲家张殿英的作品:《载歌载舞庆佳节》,报名时先送光盘进行初赛,由评委会评出5 个团队八月份在北京进行决赛。最后将为获得冠军队的乐队颁发学会奖证书、冠军奖杯和奖金。用以鼓励最为突出的优秀青少年民乐团队。 问:今年大赛的报名办法同前一届有何不一样吗? 答:今年参加大赛的报名办法基本上同过去一样,先给学会发函或者电话、传真、网上联系都可,领取或者网上下载报名表,报名时应注明组别、乐队形式、参赛人数、团队简介、演出剧照两张,以及参赛曲目并提供通讯地址、E-mail、传真、电话号码以及联络人姓名。 报名从3月1日开始一直到6月30日为止,报名地点仍然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通讯地址是: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58号金晖嘉园9号楼106室, 电话:(010)82290054 (010)82290939 传真:(010)82290218 邮编:100082 问:请您向准备参加本次大赛的青少年民乐团队的辅导老师、指挥及所有选手说几句话 ? 答:祝大赛圆满举行,祝各参赛队都能取得最佳成绩!祝民乐少年们健康成长!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